三年前,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曾经做过一次嘉宾问卷调查,在“正在读的书”一栏中,竟有26位大企业的老板,包括刘永行、柳传志等人在内,填了《杰克?韦尔奇自传》。
这或许会是一个误导,以为在中国商海里行舟,只要拿着世界500强首席舵手的航图做指南,便可一帆风顺。但如此简单行事,多半要犯理想主义的幼稚病。
这本《第三种生存》讲的是另一套法则。对中国出现不久的老板阶层,特别是“大老板”阶层,王志纲确有长期的接触和观察。他在书中讲了很多老板兴衰沉浮的故事,成者如柳传志、任正非,败者如禹作敏、牟其中,但其重点,却非讲故事,更非励志,而是要找一条特殊的生存之道。
在实力生存,强者生存,或智者生存这些当然法则之外,王志纲大谈特谈的是“适者生存”。围绕着这一核心,他提出了老板生存的“十大法则”,诸如物竞天择,深藏不露,与时俱进,任人唯亲,大巧若拙,和平演进等,一套接着一套。其中有管理之道,赚钱之术,但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自我保全之策。
中国企业家最缺安全感。明白了这一层心理,这些年我们在商场上看到的太多的张狂或隐忍,便不再难以解释。
如果你甘当经济动物,便既要为狼,又要在特定的时间披上羊皮伪装;既要前后留神,左右提防,还要小心陷阱在前,猎人在后。
我素来厌恶“奸商”一词。商人是一种职业,而非本性。生态环境和经济动物之间,是一种互相造就,甚至互相异化的关系。我宁愿相信亚当?斯密所说,商人尽管贪利,但是仍然“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被一只无形的手的所引领,从事着对社会有益的活动”。
被一些媒体捧为“中国第一策划人”的王志纲,出身新华社,后下海从事经济顾问,专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在王志纲工作室的网站上,自我介绍的头一句话便是:“中国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战略咨询策划机构”。
读罢本书,对这句口号中的“本土”二字,我倒是颇为认同。书店里有那么多CEO自传,那么多企业“圣经”,真正有本土价值的却难得一见。而对特殊时期的特殊国情,和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王志纲显然深谙其妙。
如果本书想在海外上市,我想,首先要出的大概就是俄文版。想想深牢里凭栏苦笑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流亡海外的别列佐夫斯等等诸公,如果早几年精读一下本书,未必落得如此下场。商人第一要务,仍然是讲政治。这才几年,生在苏维埃时代,长在红旗下的俄国老板们怎么就全忘了呢?
顺便说一句,书名所讲的“第三种生存”,不是对老板们说的,而是王志纲的一种自我定位,即他在本书序言里所说的“下海知识分子”的旁观者角色,一种既非甲方,亦非乙方的“丙方”。
老实说,我不喜欢“下海知识分子”这个词??既然下了海,还怎么做知识分子?不过话说回来,那些岸上的,又有多少当得起“知识分子”的名号呢?
文/康慨(《中华读书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