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经典案例
灵魂捕手王志纲
AllenWoo 2006/1/26 15:11:18

  1996年,一本《谋事在人》将王志纲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从事的策划业,传遍大江南北。广东"碧桂园"营销神话、"可怕的顺德人"绝佳广告文案,让人看到策划的威慑力。

  不过那时,我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对于这种远距离的房地产营销策划,缺乏基本的认识。更打动我的是王志纲出身于一个记者,依靠自己的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功,以及他在成功以前所做的非凡准备。这一准备包括--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将一套《资本论》熟读了七八遍,并作了大量读书笔记。可以说,对《资本论》的研读,为他日后的成功准备了思想上的第一桶金。因为《资本论》为他提供了强大的思维工具、思想武器。

  王志纲给我的鼓励是:记者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头脑成大事、致大富。而他对我的一个直接促进是:我在湖北鄂州的旧书店内花50元买了一套《资本论》,将它拎回家,又拎到武汉的学校。但我一直缺乏王老师那样钻研学问的决心,到大学毕业也未能将其通读一遍。毕业之际,只得将它以10元左右的价格,甩给了旧书商。

  那时的我太浮躁,如果我也能够通读哪怕一遍《资本论》,谁知道我现在的处境又有何不同?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种事,我是相信的,因为有大量的例证在。尤其在人年少或年轻的时候,书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

  上面闲扯半天王志纲的《谋事在人》,是因为刚刚看完王志纲出品的一本新书:《找魂--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策划10年实录》。这本书据王志纲本人说,上市不足1月,已经销售3万册--尽管它的定价不菲,49元一本。可以估计,这将是2006年经管类的一本热门畅销书。

  1996年的《谋事在人》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影响了无数年轻人。不过那时的策划行业方兴未艾,王老师主要依托碧桂园策划案例写作了该书。后来他又相继出版了《成事在天》、《行成于思》、《财智时代》等一系列最新策划案例书,均取得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以上无论哪一本的分量,都无法与《找魂》这本书相提并论。这是王志纲工作室10年历程的总结之作。王氏智慧,王氏策划的发展轨迹,尽收于这一本书中。这本书也是以策划案例分析为主。收入了10年来王志纲工作室引以为傲的路碑式策划案例。早期(1994-1998,此书总结为"激情年代")的碧桂园、昆明世博会、茅台、武夷山策划,中期(1999-2001,此书称为"大浪淘沙"时代)的奥园、华南板块地产策划,后期(2002-2003,此书称为"与时俱进"时代)的廊坊"金蛋计划"、天津造城记、西安市战略定位、成都城市定位、云南丽江旅游业定位案例,以及近期(2004-2005,此书称为"百川归海"时代)的厦门项目、陕西法门寺定位、广佛铁路咨询、浙商红蜻蜓发展定位、呼伦贝尔城市发展定位案例。

  每一个案例后面都有一则策划手记,以及工作室方法总结。四个时期各为一编,每一编后面都有一篇"成长档案"文字,内容为王志纲在该时期对内部员工的讲话。

  案例操作与分析、工作室方法论分析,以及成长档案,三个部分,有机展示了王志纲工作室的成长轨迹、精神内核,并揭示了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策划一词因王志纲而兴,但90年代末策划行业出现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专业咨询公司的崛起、洋咨询的进入,使策划行业陷入空前低谷,与策划二字相关者名声巨降,王志纲也遭受空前诋毁,很多人都认为王己退出江湖。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种种非议给王志纲工作室带来的压力,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而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告诉了人们:王志纲工作室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在高潮期和低谷期它做了些什么,它没有倒下去,凭借的是什么。

  当然,通过这本书,可以很好地了解到:王志纲的策划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为他的策划对象带来了怎样的价值?

  可以肯定,在所谓专业咨询公司、大牌洋咨询公司已经站立潮头的时代,王志纲工作室并不会丧失自己的立足之处,它反而会以独特的魅力成为本土咨询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定量分析、数学模型、专业流程和模块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中国市场环境里,王志纲凭借其特有的中国式思维方式,以及他对中国政商界各种博奕力量的谙熟,反而能够娴熟地解决不少企业和城市的疑难病症。

  王志纲的策划并非为客户提供一两个闪光的点子那么简单,也不是简单地为客户带来品牌塑造和传播方面的附加值。他为客户输送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种从市场出发、带来效能最大化的思考方式。对于一个巨大的地产项目,或者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地方政府而言,这具有战略的高度。我很奇怪这10年来王志纲都一直在热衷和沿用"策划"一词,尽管这个词现在看起来主要与广告、传播等下游领域发生联系。实际上,王志纲所做的事情完全应该用"战略咨询"四个字来概括,这会为王志纲工作室赢得更专业的印象。当然,王志纲本人可能既不屑于这种更专业的称谓--因为他一直不太认同那些洋咨询和专业咨询的"专业化",也舍不得放弃因他而兴起的"策划"二字。他可能认为只要酒是好的,瓶子是不重要的。虽然用更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瓶子去包装一瓶好酒,将取得更佳效果。

  通读《找魂》中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10年来,王志纲一直坚持着同一种方法论,坚持一种跳出事物看事物、从更宏观背景中去把握事物的眼光,并且打破条块局限,"量出为入",导入市场意识,重新发现产业机会。那些掌握着资金和土地资源的老板,那些苦于为自己的城市发展寻找出路但受本位思维局限的地方政府首脑,很多都缺乏跳出框框、换位思考的能力。每一个新项目对王志纲而言可能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掌握着这一思想武器,他却往往能够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启发内行人,实现意想不到的战略咨询结果。

  这本书中的一二十个案例,多多少少都会让你感悟王志纲式思维与传统思维的不同和碰撞。即使是对一个普通读者,这本书的思维碰撞魅力也是极大的。很简单,人生也是一个需要突破传统局限、用较高战略思路加以指导的项目。我们每一个人身为项目操作方,当领悟王志纲针对一个个项目形成的战略思路时,往往也会受到启发,有如梦方醒之感。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作为广州地产华南板块8大开发商中2家的战略咨询者,如何将并不被看好的华南板块一步步炒热,推动中国地产大盘时代的到来。另外,他针对廊坊市经济发展战略定位、西安市旅游资源整合定位、天津造城所做出的战略分析,也无法不令人称服。

  王志纲更像一个"中医",他的战略咨询看似缺乏专业性,采用的不是现代西方经济管理学里的那套术语和逻辑,他的方法论更像是毛式智慧,他将辩证法与市场眼光结合,他的案例分析中充满马恩的哲学概念和理念,他的语言表述也处处留下毛的痕迹。甚至《找魂》这本书,按照信息娱乐时代的标准来讲,算不上一本讲故事的好书,它只是一本表达王氏理念和智慧的好书。里面充满了王志纲风格的豪言壮语和看似极有概括力但实则较为空洞的大词(不必多举例,上文中列举的"与时俱进"、"大浪淘沙"、"百川归海"等编题就能够说明问题),我相信,王志纲工作室以后出版的著作,如果适当运用更客观冷静的讲故事方式来叙述,它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可以令更广泛的人群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领略其智慧的魅力。

  毕竟,许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就里的王志纲策划业及其策划智慧,需要借助一些能够普遍接受的媒介,包括合适的语言,来让更多人们乐于接受。王氏语言风格很能表达他自己的智慧,但不一定能产生人人都乐于接受的优美故事体裁。他的语言风格让一部分人成为"信徒"的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因为感觉到浓重的策划痕迹而保持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