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经典案例
百川归海

  弹指一挥间,王志纲工作室已经悄然走进下一个10年。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来说,10年往往是一个坎,也是组织再造的一个新起点。在走过了金戈铁马般的10年策划路之后,工作室的下一个彼岸在哪里?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工作室将做出怎样的调整?又该怎样扬弃自我,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10年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工作室仍将与刚刚过去的10年一样,不可避免地遇到新的迷茫、困惑甚至痛苦。


  也许对于一个不可复制也绝难再有的战略策划机构来说,“痛并快乐着”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一位刚刚毕业于国内著名院校、进入工作室不久的研究生曾这样理解自己眼中的工作室,他坦承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更多的是工作室的不足之处,但令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是,尽管这里乍一看并不完美,但为什么在市场上却拥有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和尊严呢?

  在将工作室与市场化的专业公司以及学院派进行了一番细心的比较之后,他发现工作室有诸多优势,并认为正是这些优势奠定了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其一,在把握区域经济的大局观方面,高度和广度兼有之,优胜于市场化的专业公司;其二,在跨专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方面,优胜于学院派;其三,在出色的政府公关能力方面,优胜于市场化的专业公司;其四,在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方面,优胜于学院派;而更重要的是,在深谙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运作规则方面,又远远优胜于其他两者。

  综合上述优势,他进一步发现工作室似乎更擅长啃骨头,专治疑难杂症,也就是说,但凡是其他机构可以解决的问题,找工作室来做无疑都是一种奢侈,但如果是任何一家机构也解决不了、用任何一种专业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工作室做起来却往往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这不禁令人想起王志纲早在下海之初就曾说过的一句话:策划是挑战智慧极限的活儿,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事实上,自工作室进入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领域以来,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一个个陌生的领域和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课题等待着工作室去破解,从陕西的宗教圣地法门寺到中国第一条城际地铁——广佛地铁,从厦门园博会到鼓浪屿,从温州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到成都文化产业的启动,从振兴中国的东北角呼伦贝尔到正在运作的“中、俄、蒙国际论坛”,从成都的老工业区转型到重庆的“三农”问题,从中部崛起到营销南昌,而所有这些课题找到工作室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战略。

  以下一个10年为起点,工作室又开始了一场更加艰苦、更充满挑战、更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跋涉。

  时间是一面最好的镜子。10年前,当中国的策划业还在胎动之中的时候,人们还无法真正理解战略的含义,一个点子和创意就足以刮起一阵不小的旋风;8年前,当策划业一夜之间风靡神州大地,无论是功能层面还是战略层面的策划都各显其能,而工作室也必须去市场上“拼刺刀”,并且拼得比别人还要好;6年前,当策划业泥沙俱下、风雨如晦之际,工作室依然坚定不移地在战略策划的小径上踽踽独行;而时至今日,当区域、城市、产业和企业一起开始呼唤战略、寻找战略的时候,工作室再一次迎来了“守得云开雾散时”的发展机遇。

  正如王志纲所说,市场经济就像一把筛子,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走,最终都会各归其位。只不过这一筛,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

  风雨10年之后,王志纲对工作室的未来依然充满憧憬。也许是有感于中国知识界的尴尬,从成立工作室第一天起,他就决心用自己的策划实践打造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但在当时很多人以为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愿望。10年后的今天,王志纲的初衷却丝毫没有改变,反而越发鲜明和坚定。

  在2005年工作室的年会上,王志纲再一次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着这样一个梦想:“工作室就像一锅老汤,我们不断地往老汤里加入各种各样新鲜而有营养的东西,把肉吃光以后,最后剩下的是一锅老汤。现在我们还只是在有限地调理和搅拌这锅老汤,真正的大梳理、大整合、大结局远没有到来!我们现在才走了10年,再走10年下来,这锅老汤价值连城。它就是中国之汤,时代之汤,历史之汤。在这锅老汤里面,将会煎熬出多少麦肯锡;在这锅老汤里面,将会煎熬出多少‘哈佛学不到’;在这锅老汤里面,将会煎熬出多少新锐性、开创性的人物!”

  见证厦门:战略就是超越

  鼓浪屿,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秋举办的一次专家评选中,这里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城区之一。但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个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一年前的春天,却陷入了一场矛盾重重的争论和风波之中,成了长期困扰在厦门市政府心头的一道难题。

  于是,工作室有机会再一次来到厦门,而在工作室的记忆中,工作室与这座城市竟有着一段长达8年的不解之缘。

  1998年,工作室第一次来到厦门,一次“无中生有”的传播策划至今仍让当地人记忆犹新;

  1999年,在工作室的战略把握下,厦门房地产迎来了自己的大盘时代;

  2003年,由于工作室的介入,厦门本岛最后一块大宗处女地——钟宅湾作为厦门的城市客厅和CBD浮出水面;

  2004年,厦门本岛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项目——瑞景新城揭开面纱;与此同时,由工作室总体策划的厦门2006年中国第六届国际园艺花卉博览会也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同;

  ……

  时间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此时此刻,通过8年来工作室在厦门亲历的每一次策划,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战略策划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可以依稀看到一个中国本土策划机构与时俱进、不断冲浪的成长背影。

  弹指一挥间,王志纲工作室已经悄然走进下一个10年。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来说,10年往往是一个坎,也是组织再造的一个新起点。在走过了金戈铁马般的10年策划路之后,工作室的下一个彼岸在哪里?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工作室将做出怎样的调整?又该怎样扬弃自我,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10年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工作室仍将与刚刚过去的10年一样,不可避免地遇到新的迷茫、困惑甚至痛苦。

  也许对于一个不可复制也绝难再有的战略策划机构来说,“痛并快乐着”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一位刚刚毕业于国内著名院校、进入工作室不久的研究生曾这样理解自己眼中的工作室,他坦承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更多的是工作室的不足之处,但令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是,尽管这里乍一看并不完美,但为什么在市场上却拥有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和尊严呢?

  在将工作室与市场化的专业公司以及学院派进行了一番细心的比较之后,他发现工作室有诸多优势,并认为正是这些优势奠定了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其一,在把握区域经济的大局观方面,高度和广度兼有之,优胜于市场化的专业公司;其二,在跨专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方面,优胜于学院派;其三,在出色的政府公关能力方面,优胜于市场化的专业公司;其四,在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方面,优胜于学院派;而更重要的是,在深谙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运作规则方面,又远远优胜于其他两者。

  综合上述优势,他进一步发现工作室似乎更擅长啃骨头,专治疑难杂症,也就是说,但凡是其他机构可以解决的问题,找工作室来做无疑都是一种奢侈,但如果是任何一家机构也解决不了、用任何一种专业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工作室做起来却往往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这不禁令人想起王志纲早在下海之初就曾说过的一句话:策划是挑战智慧极限的活儿,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事实上,自工作室进入城市经营和区域发展领域以来,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一个个陌生的领域和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课题等待着工作室去破解,从陕西的宗教圣地法门寺到中国第一条城际地铁——广佛地铁,从厦门园博会到鼓浪屿,从温州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到成都文化产业的启动,从振兴中国的东北角呼伦贝尔到正在运作的“中、俄、蒙国际论坛”,从成都的老工业区转型到重庆的“三农”问题,从中部崛起到营销南昌,而所有这些课题找到工作室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战略。

  以下一个10年为起点,工作室又开始了一场更加艰苦、更充满挑战、更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跋涉。

  时间是一面最好的镜子。10年前,当中国的策划业还在胎动之中的时候,人们还无法真正理解战略的含义,一个点子和创意就足以刮起一阵不小的旋风;8年前,当策划业一夜之间风靡神州大地,无论是功能层面还是战略层面的策划都各显其能,而工作室也必须去市场上“拼刺刀”,并且拼得比别人还要好;6年前,当策划业泥沙俱下、风雨如晦之际,工作室依然坚定不移地在战略策划的小径上踽踽独行;而时至今日,当区域、城市、产业和企业一起开始呼唤战略、寻找战略的时候,工作室再一次迎来了“守得云开雾散时”的发展机遇。

  正如王志纲所说,市场经济就像一把筛子,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走,最终都会各归其位。只不过这一筛,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

  风雨10年之后,王志纲对工作室的未来依然充满憧憬。也许是有感于中国知识界的尴尬,从成立工作室第一天起,他就决心用自己的策划实践打造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但在当时很多人以为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愿望。10年后的今天,王志纲的初衷却丝毫没有改变,反而越发鲜明和坚定。

  在2005年工作室的年会上,王志纲再一次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着这样一个梦想:“工作室就像一锅老汤,我们不断地往老汤里加入各种各样新鲜而有营养的东西,把肉吃光以后,最后剩下的是一锅老汤。现在我们还只是在有限地调理和搅拌这锅老汤,真正的大梳理、大整合、大结局远没有到来!我们现在才走了10年,再走10年下来,这锅老汤价值连城。它就是中国之汤,时代之汤,历史之汤。在这锅老汤里面,将会煎熬出多少麦肯锡;在这锅老汤里面,将会煎熬出多少‘哈佛学不到’;在这锅老汤里面,将会煎熬出多少新锐性、开创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