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行成于思
溯源“客家”
颜克银 2013/4/18

衣冠南渡,乃为客家;

中原文脉,千载传承。

韶关珠玑巷,客家南下之门户;永定大围楼,客家家族人居文化之创举与奇迹;梅州客都,举一市之力而擎世界客家文化之帅旗;惠阳铁门扇,岭南客家之精髓遗存;惠阳叶氏,处珠三角腹心之地,拥粤港澳财富市场,具无可替代之竞争优势。

从中国改革开放金戈铁马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当得尽地缘之利的深圳、东莞先后崛起,惠阳仍是伊人寂寞,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客家文化底蕴如何成为撬动惠阳城市形象与价值腾飞的有效杠杆?蛰伏多年的惠阳,能否因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在休闲大时代脱颖而出?带着一系列疑惑与思考,日前,有幸跟随王志纲老师一行走马惠阳,寻访客家,溯源千年客家文脉的同时,也试图探索惠阳客家文化的未来开发之道。

一、何谓“客家”?

所谓客家,是一支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辞海》在“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据估计,全世界有客家人约1.2亿人,分布在中国18个省区的280多个县市以及世界上80个国家和地区。“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也被誉为“东方犹太人”、“跋涉在崇山峻岭间的高门华胄”。中国内地约有7000万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珠江三角州、粤东、粤北、赣南、台湾、闽南、闽西和广西、四川,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最为集中的聚居地。

所谓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二、“客”从何来?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目前,原住广东的客家人有2100多万,外省长住广东的有1000多万。原住广东的客家人占全省总人数30%,其中纯客市、县15个。

就广东地区而言,龙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区是广东客家文化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韶关、清远是广东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惠州府是广东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惠州、梅州、潮州是广东客家文化的的清时期的文化中心。其中,惠州是东江客家人的聚居地,是客家先民最早到达岭南生活的地方;是客家人和岭南另两大族群潮汕人、广府人融合得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据惠州市、县地方志书记载,惠州客家人多半是在宋朝、明朝中叶、清初从梅州、赣州、吉安、抚州、龙岩、河源、韶关等地迁徙而来。

而作为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惠阳区秋长镇(秋长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粤东地区客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全镇95%以上的人都讲客家话,属客家民系),其客家先民当年就是从东江及其支流西支江从粤东、赣南、粤北等地辗转迁来。以秋(长)新(圩)公路为界,南面的蒋田叶氏先祖裕公是南宋末年从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秋新公路北面的铁门扇叶氏家族是从清康熙六年从兴宁县合水镇溪唇村迁徙而来,定居秋长,创家立业,世代繁衍。

秋长镇客家人较大规模的迁徙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南宋末年。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中原,徽宗退位,高宗南渡,中原汉民为避战乱,他们便从中原迁到福建,再迁徙到南海县,再迁到东莞茶山,后又迁到粤北,最后定居在秋长;第二次是明末清初。据秋长镇最大姓氏叶氏的族谱记载:铁门扇叶氏家族是清康熙六年,从客家大本营之一兴宁县合水镇溪唇村迁徙而来。他们因有数百年平静的生活环境,人口迅速增长,粤闽赣边区造成人多地少的境况,发展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加上清兵南下,连年天灾人祸,一批批客家人耐不住穷困,再次离开粤东与粤北山区。其中一部分南下粤中及海滨地区,另部分折向湖南、四川、云南、贵州,还有一部分人则沿韩江经潮州、厦门出海至台湾及南洋各国。

三、“客”向何处?

通过此次寻访,我们不仅看到了惠阳千年的客家历史荣光,更看到了一幅柔美的客家风情画卷。历经千年衍播,发展到今天,与其他客家文化集聚地相比(如梅州、闽南等),正如王老师所说,梅州太散,闽南太远,惠阳的客家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其客家文化地位在惠阳及整个惠州都举足轻重,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若能打造好,足以成为未来展示文化惠阳的一个橱窗,成为惠阳乃至惠州市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惠阳客家文化独特价值

建筑奇葩:惠阳,尤其是秋长遗存众多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客家建筑群,据统计,被誉为我国民间四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屋在秋长有200多幢,主要分布在周田和铁门扇等村,其中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有80多座,如南阳世居、叶挺祖居会水楼、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叶亚来故居碧滟楼、会龙楼等等。秋长客家围屋形制多样,既有围龙屋,也有四角楼,几乎涵盖了客家围屋各个时期的形制和风格,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建筑艺术于一体,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因此有“粤东客家围屋的博览园”之称。

(惠阳地区客家建筑群)

红色经典:在惠阳秋长周田村有叶挺将军故居、读书亭和叶挺少年时就读过的腾云学校,叶挺将军故居于2006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惠州市惟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东江纵队前身———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1941年抢救滞港文化精英和爱国人士中,秋长茶园和滩头是主要接待基地之一;秋长儿女被授予烈士称号的有130人。

(惠阳区相关领导陪同王老师考察叶挺故居)

名人光芒:惠阳秋长人才辈出,历史上有进士、举人中试者多人,贡生、秀才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出自秋长的专家学者有近百人。秋长也是著名的侨乡,是叶挺、叶亚来、高恬波、廖似光等名人的故乡。据不完全统计,秋长旅外华侨、华裔约1.8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地。此外,秋长还有居住在港、澳、台地区的同胞近万人。

(惠阳区相关领导陪同王老师考察铁门扇南阳世居)

民俗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客家服饰、客家饮食、舞狮、传统武术等构成惠阳多彩的客家民俗风情。

生态画卷:惠阳秋长的山水自然交融,各村庄坐拥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一幅山水画卷。恬静的鸡心石水库宛如一颗银白色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中,而遍地的客家围屋,成为山水之间的奇特景观。

惠阳客家文化复兴之机

大文化大休闲消费时代的来临: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在深惠一体化、同城化过程中,惠阳要争先成为对接深圳的排头兵,惠州辐射惠阳是不现实的,惠阳反而会辐射惠州。全国休闲度假盛行,深圳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金水平,精神文化休闲需求溢出来了,惠东休闲旅游主力兵团必经惠阳,惠阳会成为惠州、深圳、香港、惠东地区的中心枢纽。

区域一体化带来城市发展机遇:在全球化,特别是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同城化的浪潮中,惠阳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一,摊开惠阳的区位版图,北上有惠城,西边和南面分别是深圳和香港,像惠阳这样一个拥有得天独厚地理区位优势的城市将迸发惊人的能量;第二,惠阳是除深圳外,陆路距离香港最近的内地城市,多条高速公路横贯境内,是香港、深圳客人北上营商、休闲的理想之地;第三,惠阳通江达海,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浓郁的客家人文底蕴,内涵十足。

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今天的中国,诸多城市开始在日新月异中迷失自己,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缺少灵魂,城市面貌的趋同导致着城市记忆的逐渐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惠阳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惠阳客家文化的发展也迎来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惠阳客家文化开发之路

相比梅州、闽南等其他区域客家文化开发的风生水起,惠阳还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目前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不足,只有星星,未见明月,尚未形成“惠阳品牌”,还处在初级和粗放阶段,未来需要深入挖掘、合理开发。惠阳可以“客家文化”为根基,在充分考虑区域特色和新的时代发展背景的前提下,依托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通过客家文化综合平台的打造来集中演绎、传承和弘扬惠阳客家文化,再现客家风情,重现历史荣光,承载惠阳客家记忆,提升惠阳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撬动惠阳城市腾飞。

正如王老师所提及的,惠阳客家文化的开发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能指望它赚钱,要藏富于民。因此,惠阳客家文化的开发,未来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在客家文化的挖掘方面,就整体而言,秋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惠阳不可多得的最佳客家文化展示地,未来可以秋长镇为核心,充分挖掘惠阳客家文化精髓,反弹琵琶,大手笔打造一桌“满汉全席”,打造一个原生态与人文历史兼顾的客家文化旅游龙头平台。

其次,在旅游产品的打造方面,惠阳客家文化内容广博,单一的旅游产品,并不能将其演绎尽释。但从目前而论,整体尚处于较低的开发水平,层次还不够高,从内容到形式还停留在自发的自然阶段,缺乏创新,缺乏借鉴。未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立足粤港澳大消费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层次开发和打造特色客家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做成体验式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

最后,在开发运营的理念方面,惠阳客家文化旅游作为珠三角东部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现在一直是单打独动、一枝独秀的局面,与整个珠三角东部地区在承上启下、左右逢源上还存在不足,对惠阳其它区域的关联带动性也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未来对惠阳客家文化的开发要做好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统一运营、统一营销,同时,整合优势资源,引进具有实力的开发机构进行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