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中日这对“半路夫妻”将走向何方?
shuwon 2018/11/27

编者按

10月25日,安倍访华。这是7年来日本首相第一次正式访问中国,被国内外媒体普遍评论为“历史性时刻”。

此次安倍访华,恰好踩在三个历史节点上,可谓是深思梳理:第一个节点是适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第二个节点是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三个节点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增加了不确定性。

千万不可小看这三个历史节点,节点的背后是契机,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握手显得更加意味深长。对中日领导人沟通的细节与释放的信号,中方、日方乃至全球的媒体都有各自的解读。

长期以来,智纲智库一直对中日关系走向保持高度关注,随着今年中日关系明显回暖,王志纲老师半年来,亲自带队五次奔赴日本考察,对中日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

近期的一次沙龙中,与会者向王老师提问,希望他谈谈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看法,王老师认为:“中日合作是大势所趋,时代从来不以个人的好恶为挂碍,中日走向更深一步的经济合作,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

                                               本文由王志纲老师在内部沙龙中的演讲整理而成

作 者:王志纲

来 源:正和岛


在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掀起单边主义浪潮的背景下,全球秩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游戏”的参与者远不止中美。横冲直撞,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就像是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没有哪一个板块、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区域、哪一个联盟能自外于美国带来的冲击。


所有的国家都要思考,昨天习以为常的玩法,还能否继续走下去。前段时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和特朗普的争论就是这种微妙局势的体现。


随着美国的自愿“退群”,世界将从“天下共主”演变为“春秋战国”,合纵连横成为大势所趋,区域性的政治经济联盟也变成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从经济总量而言,除欧美外,第三极无疑就是东亚经济圈,而东亚经济圈的关键,就取决于中日韩三国,其中又以中日关系尤为重要。


对于日本而言,在美国退出由其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以对日本汽车加税作为威胁的背景下,稳住与另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之间的关系,避免与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等地发生消耗性的竞争,甚至能够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变成了日本的当务之急。


本次安倍访华,其实并非毫无预兆。从去年年底开始,中日双方就开始缓和对抗氛围,今年年初,双方开始进行各个等级的互访,所有的铺垫做好以后,就等着安倍从“羽田的青空”踏空而来了。


2018年10月25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


论及原因,此次安倍访华,既有外部的压力,也有内部的驱动。美国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无需赘言,朝核危机的持续升级及其最终富于戏剧性的解决,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危机得以纾解,区域一体化再度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作为利益相关方的中日两国皆不可能选择缺席,相互协调、坦率交流的迫切性被大大提前。


战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天时”、“地利”已经具备,只看“人和”,也就是我们要深入的分析中日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互补性有多强?究竟能否走向深度的经济合作?

中日关系考:看60年也要看2000年


谈及中日关系,无论是一衣带水也好,一衣带血也罢,中日的文化纠葛与渊源,已经有一千余年。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中日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回首19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中日关系史,两国自2012年以来的外交困局,虽然被称为“战后最紧张的状态”,但和曾经的兵戎相见比,只算得上是茶杯中的风暴。这场风暴如今迎来转机,除了外部的压力,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是两国在经济体量、军事实力乃至全球影响力方面出现的不可逆的结构性翻转。


原被任命为亚洲司司长,后改任为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在1989年一篇纪念周总理的文章中有过这样的记述:“周总理曾教导我们,对日本既要正视60年,但也要考虑两千年。从甲午战争算起,日本侵略我们长达60年,中国受到了无可估计的损害;另一方面,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从汉唐以来就有悠久的友好交往,日本人从人生哲学、经济文化、到生活习惯,和中国都有切割不断的联系。”


谈到中国的近代史和改革开放,离不开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两国,不能说同种,但绝对同文。直到现在,日本一直承认中国是它的文化源头,这不得不说是日本文明的过人之处。


观察中国周边的国家,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凡是自信欠缺的国家,不管昨天跟中国如何友好,但只要条件合适,它们会第一时间选择跟中国切割。比如说南北韩、越南等,它们属于典型的汉文化覆盖区,在千邦进贡、万国来朝的时代,甚至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属国。


我们曾经帮助越南建立政权,然而胡志明坐稳以后,他是最积极的去汉化推动者。朝鲜、韩国不外如是。这些国家我都经常去,韩国电视上讲儒学的老先生非常受欢迎,每逢盛大节日,大家不仅身着的服装汉风浓厚,就连行走坐卧,都谨遵法度。但这样一个深受中国文化浸染的国家,不仅把文字改了,甚至是把首都的名字也从“汉城”改成了“首尔”,仿佛“汉”就是他们的心头病。更有意思的在于,韩国不仅不承认文化上的源流,甚至还想反咬一口。宣称孔孟是它的,端午是它的,中医是它的,甚至24节气也是它的。成了网上大家议论和调侃的笑柄,这也算是另一种的“文化自信”罢。


越南同样如此,我到越南的时候,感觉这里简直比中国还中国。所有的建筑全是明朝的风格,文庙、武庙、国子监,还有宗祠,都带着浓浓的中国风。后来我专门考据过,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的船从长三角起航,沿着海岸线一路到达北部湾,再沿着中南半岛航行,最后再跨过中南半岛开始驶向印度洋,这一路上打尖和停留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中国文化。而且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到过的而且都是第一个到的国家就是越南,中国的文化千百年以后还继续在当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与这些国家不同,日本人不仅承认中国是它的文化母亲,而且帮助中华民族保留了我们最伟大的民族记忆,就是汉唐盛世。现在的中国已经找不到唐朝了,只有文字里保留了唐朝的雍容华贵,保留着千邦进贡、万国来朝的大国气象;保留着百万人口的全球最大都市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那种盛景。当年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到长安留学,返程途中据说船沉溺死,李白长叹写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仙李白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一千二百年前中日关系最生动的写照。我每次去日本,特别是关西,仿佛梦回唐朝,不仅是建筑,起居生活,礼仪穿着等种种特色,都是学自古代中国。打坐参禅、茶道酒道、吹拉弹唱、诗词歌赋等,这些在中国式微的文化,都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日本脱亚入欧、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看齐。伴随它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中国的汉字已经不足以接纳、描述和包容更多的欧美词语。此时日本没有像其他的国家全盘西化,把汉字否定掉,重建一个文字,而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片假名,用以表述外来词汇,比如说的士——taxi,直接用译音;比如说丝绸之路,シルクロード。所以现在日本的文字由三部分构成,一个是日语汉字,一个是拼音文字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类。


看起来不兼容的东西,在日本文字里面构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比如像我们这代人喜欢唱的《北国之春》,它就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外来语一起构成,但是唱起来依旧是一幅唯美的风景画。


前两天我又去了一趟日本,正是扶桑的深秋,“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柳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少时读鲁迅诗,朦胧知道诗美,但却不晓诗意,更不用说诗境。因为在那以美为剿杀对象的阴郁岁月,个体的审美意识被大大压抑,况且眼界不开,怎么也想象不岀日本有什么美法,而且是“秋光”时节。


扶桑秋光


这次专选深秋,直奔扶桑红叶而来。身临其境,满目烂漫,不由人顿起“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感造物主之神奇,叹人生之须臾之叹矣!这时候才豁然开朗,终于明白“扶桑正是秋光好”,好的至境就是“枫叶如丹照嫩寒”。顺带的收获是,终于明白,一旦去掉“斗士”的外套,作为人的鲁迅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对比鲁迅诗与李白诗,两位相隔一千二百年的文化伟人,留下来的笔墨里仿佛有着兴衰离合的喟叹。什么叫作一衣带水?什么叫作水乳交融?都在这两首诗里面了。


日本曾是中国最虔诚的学生,成百上千的日本遣唐使在长安城中学习交流、吟诗作赋,甚至陪着李太白一起喝花酒,这一批批留学生归国后,把一套完整的盛唐气象也带了回去,宗教、文学、艺术、建筑、民俗风情、政治典章无所不学。


而二十世纪初,伴随着甲午战争的溃败,大梦谁先觉,无数中国的有志青年奔赴日本,以日为师,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日本比中国早一步开眼向洋看世界,早一步变革掉几千年来这套内循环的、高度稳定的、滞后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开始接受西方的逻辑与概念。中国作为后来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变压器的作用。


政治、经济、文化、物理、科学等这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表述,其实都是从日本引入中国的。“干部”,“群众”,甚至“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这些词也都来源于日本。


日本有一个特点,它崇拜谁就彻底学习,要么全盘中化,要么全盘西化,但照搬到最后,却没有丢掉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洋风和魂”。


1200年前中华民族给了日本一袋面粉,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日本人把中国的面粉做成了包子、饺子,包上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肉馅,这盘饺子又反过来给养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之路,可谓一饮一啄,自有天意。


回首日本跟中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有几个特点:第一、它善于学习,而且要么就不学,要学就彻底地学习,毫不保留;第二、它承认自己的源头,不像一些国家欲盖弥彰,羞羞答答,譬如韩国。第三、因为日本资源匮乏,危机意识很强,所以几千年来一直把精细化、极致化当成一种民族精神,甚至成了民族之魂,这也是它今天能够致力于世界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这点非常值得中国学习。

菊与刀:日本的民族性


回到日本的民族性问题上来,很多人都不明白,看起来温文尔雅、文明昌盛的民族,为什么会变得无比野蛮?在20世纪上半叶成了屠夫,成了魔鬼,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这个问题一言难以蔽之,我想讲两点。


第一条,从18世纪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国家开启的逻辑和游戏规则,就是弱肉强食。最早从500年前,西方殖民史开始,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就开始武力争夺,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达·迦马绕航非洲,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纵横四海,直到被英国大不列颠给干掉,英国人取代了西班牙,几乎控制了美洲大陆,成为日不落帝国。整个人类长达四五百年践行的,就是丛林法则,就是殖民统治、强盗逻辑,谁抢到是谁的。


日本同样也是被宰割的对象。1840年鸦片战争,伴随中国被打败,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国家,赔款纳降,门户开放,西方列强蜂拥而入。英国人已经顾不上近在咫尺的日本,中国这头肥羊就够它吃的了。而且英国一家吃还不够,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来分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