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经典案例
年会感悟:应变之“道”
王志纲工作室 2013-04-02

 为什么提出应变?应什么而变?什么应该变?又应该怎么变?这是今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致力于战略研究的机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要想能够帮助别人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自己想清楚这些问题。

 

应何而变? 

 

变化是生命的常态,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但是变化也有区别:生命演化过程中有突变和渐变之分,物理世界中有稳态和不稳定状态的区分,人类社会中也是一样,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缓慢稳定地发展,而又突然进入一个快速动荡的时期。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就处在这样一个迅猛变化的时期。

 

对于世界而言,正在进入一个没有榜样也没有目标的发展阶段。曾经支撑西方国家迅速发展,支持美国号令全球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正在遭受挑战。过去几百年中西方信奉以“资本”、“民族国家”为核心的竞争理论,它的确在第一轮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在这场效率之战中不仅战胜若干文明古国,更在人类历史上最具勇气的一场社会试验中遥遥领先,让学者发出“历史在此终结”的感叹。然而,时过境迁,当资本的神话破灭,当个人的成功之和并不等于集体之福的时候,世界就必须重新开始思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关系?当人类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力量时,终于可以坐下来谈谈和平;当人类已经在自己破坏的自然面前无处可逃的时候,终于可以坐下来想想未来。

 

对于中国而言,问题要更严峻得多。就发展的阶段而言,中国还在经历西方国家百年前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但是全球化又将我们摆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几经周折,中国这艘巨轮好不容易校准了航向,但是又在面临内外交困的新问题。政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接踵而至,以一种谁都无法装作看不见的方式,嘲笑着我们曾经的狂妄和无知。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需应时而变。所有这些国内国外的变化最终都变现在一个个主体的需求之变上。十年前企业想的是如何做大,今天企业考虑的是如何把握趋势,因为他们看到即便曾经市场第一的诺基亚把握不了趋势也挽救不了自己;十年前政府更多考虑量上的增长,今天的政府仍然要城市化,但是更多是质上的城市化,从精耕细作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因时而变,因需而变都是在这样的大时代想独立潮头的必修课。达尔文曾说,在生存演变中存活下来的动物并非当时最强的,而是最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这句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效。

 

什么应变?

 

有一句话描述了许多看不清出路者的窘境:“主动求变找死,被动改变是等死”,其实说这话的人是在笼统地看待变化。对于战略制定者们来说,对于已经感受到时代之变的人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区分什么应该变?什么不应该变?

 

对于企业而言,不变的应该是价值观和追求,产品和服务则往往会应需而变,相应的运营模式也会进行调整。比如IBM,最开始的时候是做统计用的打表器,百年来始终坚持“把技术打包给客户”的传统,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售磁带系统、大型主机、个人电脑和最先进的服务和咨询业务等,几年前出售自己的笔记本业务,专注大型机与解决方案,更以智慧地球引领全球浪潮。它将企业建立在一个想法之上,而非建立在具体的技术之上,使企业在产业发生“平台转移”时能快速顺利地转型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不到三十年历史,在经历了第一轮创业高潮之后紧接着又迎来全球化的机遇,真正遇到的严峻挑战才刚刚开始。曾经的积累既是应对新形势的本钱,但同样也有可能是转型的拖累。在老一代创业者正在准备退休的时候,迎来新的转折时期,不能不说是一个关口。从过去一段时期工作室客户中企业战略的爆发式增长也不难看出这一领域对于战略的需求。

 

云亮结合十年工作室历程,六年乙方经验,对工作室作为一家特立独行的机构的变与不变做出自己的解读——正是在关键时刻对于理想和价值的坚持,才使得工作室有勇气放弃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开辟新天地,收获尊重和未来。这种经验不仅成为工作室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更可以为众多处在转型期的企业借鉴。

 

对于个人而言,不变的同样是价值观,当然还有方法论,变化的是关注的领域,是个人的能力。路虎早年因为一本《谋事在人》放弃大学教职,毅然南下,从此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进入什么领域,不变初心,带出一帮极富战斗力的团队。他认为:只有以价值观为驱动,才能把“工作”变为“事业”,不断锤炼自身,敢于突破固有知识和思维的壁垒,打通战略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积累的横纵坐标,方能夯实基础,实现自我的踏实成长。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在一个共生大过竞争的年代,战略的涵义发生深刻的变化,咨询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和客户一起探索未知的领域。

 

如何应变?

 

作为一家战略机构,如何应变?

 

王老师对于工作室一直有一个要求——“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作为公司是以一种市场的方式参与到真实的经济运行中去,不是公司是希望能够超出一般的经济效益追求,更为超脱地做些研究工作,为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无论是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参与的众多活动,还是工作室持续不断地推出思想成果,都是在不断深化工作室的研究力、预见力和影响力。

 

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呼唤更多类似的机构,也对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影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之前各路人马工作中也在不断研究,但多数是为具体项目服务的,整合、传播以及与业内外人士的交流还不够。为进一步推动工作室向更具影响力的思想库迈进,工作室正式成立“战略研究院”,以一种“小核心大网络”的方式,不仅推动工作室向更高水准的研究机构转型,更可以整合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企业、政府和其他的研究者一起来完成更多更大的课题,来对一些更具普遍性的问题提出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对策。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关注的方向包括——“新型城镇化、中国大消费、信息化革命和民企新战略”,将在这些方向上进行专题研究与成果发布工作。城市化一直是我们深度参与并做出相当多贡献的领域,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化的新阶段,需要系统回答经济、社会和政治等系列领域的难题;消费是经济运作的核心课题,今天中国消费所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既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外在表现,也是不少矛盾冲突的原因,在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从何入手,未来的空间又在哪里?信息革命不仅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将更深入地改变产业格局,城市的格局,改变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比如所有人都看到了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那么未来的商业会怎么样?未来的科技创新又会是怎么样?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正在迎来新的一波生死考验,既来自于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发展方向的选择,也来自于内部的传承以及传承什么的问题。

 

作为每年年终的大餐,王老师的总结发言总是备受关注,尤其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迷茫时刻。王老师并没有局限在工作室的未来上,而是针对目前各路人士对中国开出的药方,针对中国将向何处去的话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历史的逻辑、改革的逻辑和文化的逻辑三个角度对中国的变与不变、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以及现象与本质等系列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分析。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近期将结集出版,敬请关注。


(作者:吴鹏,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研究院 秘书长)